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更乐于施以援手
很多人可能会承认,人是群体动物,但是在一起女子谋杀事件中,新闻报道称,有很多人亲眼目睹或者听见案件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。有两位心理学家想要通过研究验证,当人处于群体环境中时,是否就不愿意施以援手。这两位心理学家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了试验。他们告诉受试者,鉴于会谈可能涉及极其私人化的内容(诸如讨论生殖器的大小之类的话题),因此每个人将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,仅使用对讲机来相互沟通。在会谈中,一名参与人员将假装突然病发,当然这可被其他受试者所听见。我们并不完全确定此通话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是对方发病,但我们确保诸如“噢我的癫痫发作了”之类的话将被受试者听到。实验结果:当受试者认为除发病者外,他们是参与讨论的一人,85%的人会在对方假装病发时自告奋勇地离开房间去寻求帮助。与另一个人进行一次非常私人化的会谈(再次强调,很可能提及生殖器官大小等问题)已属十分不易,相比之下,假如在剩下的时间里被迫一个人自言自语仅仅是可悲而已。但不管怎样,有85%的人愿意帮助;这一结果还不错,不是么?比起之前那起谋杀事件,这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个结果了。
加入同样的把大家放在同一个空间内,事件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?当实验环境发生转变,受试者认为还有另外四个人参与讨论时,只有31%的人在对方发病后寻求帮助,剩下的受试者猜测会有其他什么人去照顾此人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,“多多益善”这种词汇失去了其真意,更正确的表述应该是“多多益死”(人愈多的情况下,就有愈高的概率死于发病)。这可以从某种角度去理解他们吗,认定他们是可以施救的,但却没有去救助。
通过上述,两个心理学医生的实验,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及,在紧急情况下,假如你是当事人身边的一个人,你参与援助的动力将大大增加,你将感觉到对此事具有全部的责任。然而,当你仅是10个人中的一个时,你将只感到10%的责任;问题在于,其他每个人也只感到10%的责任。这便给我们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释。假如受伤的女子躺在荒无人烟的高速公路旁,原本视若无睹的司机可能更愿意停下来帮忙。题外话,当然他们也可能更愿意弃之不顾,因为他们知道无人在旁监督(这与本实验的受试者不同,因为至少受试者知道有人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举止)。又或许,这个问题也可被归结于我们能为自己找到借口的合理性。我们会说,“显然,这条道上总会有人路过去救她的”。抑或,“显然,保护环境总会有人去做些什么的”或者“显然,鲨鱼总会饱的,所以到某个程度就不会吃他的”。我们只是需要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一丁点的借口而已。再比如发现皮肤有异常白斑,应及时就医,做到:早预防,早诊疗,早康复。但却有很多人因为延误诊疗,而错失较佳诊疗时间。
(53265)(11)(149)